
近年來,郎溪縣牢固樹立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展理念,聚焦基層老、弱、病、殘、孤、寡等困難群體辦事不便問題,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在全縣開展推行“紅色代辦”服務模式,通過構建“群眾點單+黨員跑腿”的代辦機制,組建“村(社區)‘兩委’成員+村民組(小區)黨員”的代辦隊伍,把代辦服務鏈條延伸至村民組(小區)“一線”、困難群眾“家中”,切實提升村(居)民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科學謀劃,下好代辦“先手棋”。廣泛開展調研。成立12個由黨員縣領導任組長的調研組,深入12個鎮(街道)圍繞“紅色代辦”開展專題調研。組織鎮(街道)黨務干部前往江蘇溧陽、高淳等地學習考察“紅色代辦”經驗做法,讓基層干有目標、學有方向。出臺《關于在全縣推行“紅色代辦”爭當“紅色先鋒”的實施方案》,為基層提供指導和參考。精心組織部署。村(社區)“兩委”干部按照實施方案要求,廣泛進行宣傳動員。各鎮(街道)黨(工)委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對“紅色代辦”工作進行部署調度,結合班子成員“包村聯戶”、黨建指導員等制度,常態化到村(社區)督促指導。縣委組織部采取實地查看方式,及時發現問題、指出不足,共制發4期整改提示單。規范流程機制。建立“問事→受理→承辦→回復”的閉環工作流程,由紅色代辦員主動進行“需求問詢”,第一時間上門受理,同步開展資料收集、轉交等“跑腿”代辦服務。建立代辦事項、進度、責任、時限“四個清單”,強化跟蹤問效,辦理完成后由紅色代辦員及時向群眾反饋。
多措并舉,建強代辦“紅骨干”。組建“紅色隊伍”。建立分級負責機制,由村(社區)“兩委”成員擔任各網格的一級代辦員,總體負責網格代辦工作;按照“規模適度、便捷服務”的原則,以村民組(小區)為單位,挑選1名身體健康、責任心強、群眾信任、常年在家的黨員擔任二級代辦員,直接負責包片村民組(小區)代辦工作。全縣96個村(社區)共組建紅色代辦隊伍96支、配備紅色代辦員2807名。開展“靶向培訓”。推行“紅色代辦”之初,指導各村(社區)同步建立問題臺賬,集中發現一批突出問題。對照臺賬中的問題,鎮(街道)村(社區)通過舉辦專題班、點對點指導等方式,精準開展業務培訓。依托鄉鎮黨校、村(社區)黨群服務中心,對即將“上崗”的代辦員開展崗前培訓,日常開展“機動式”“短平快”培訓。用好“賽馬機制”。每季度由村(社區)黨組織召開1次代辦員座談會。每半年由鎮(街道)黨(工)委分批組織代辦員開展1次考察學習。每年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開展1次“互學互評”,在全縣逐級推薦產生“‘紅色代辦’十佳村”,并將先進經驗做法在全縣推廣學習,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。
統籌設計,實現代辦“零盲區”。“清單式”明確服務事項。結合縣鄉村三級聯系包保走訪,發動137名縣鎮(街)領導深入12個鎮(街道)、96個村(社區),通過“庭院式”座談、入戶走訪等方式詳細了解群眾各項需求,梳理制定涵蓋農業生產、醫療衛生、社會保險、民政救助等35項服務事項的代辦清單,確保服務事項“零缺漏”。“臺賬式”歸類服務對象。以老、弱、病、殘、孤、寡等困難群眾為重點服務對象,每名二級代辦員每周至少到所在村民組(小區)走訪1次,以村民組(小區)為單位建立人員臺賬,并定期進行調整。截至目前,全縣所有村(社區)、村民組(小區)全部建立困難群眾信息臺賬,合計32671人,確保服務對象“全覆蓋”。“站點式”覆蓋服務區域。依托村(社區)黨群服務中心建立“紅色代辦站”,在二級代辦員家中建立“紅色代辦點”,懸掛“紅色代辦”標識,公布兩級代辦員姓名及聯系方式,張貼代辦流程圖和事項清單,發放相關政策指南。各鎮(街道)先后建成一批“紅小二之家”“先鋒之家”等特色代辦站(點),確保服務區域“無死角”。
強化管理,推動代辦“見長效”。層層壓實責任。要求各村(社區)每月報送《“紅色代辦”進展情況月報表》,由各鎮(街道)對進展緩慢、逾期未辦結的進行督促整改。各鎮(街道)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、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“紅色代辦”工作領導小組,明確各方職責。將“紅色代辦”納入縣對鎮(街道)、鎮(街道)對村(社區)黨建目標管理考核和月度黨建工作提示,逐級壓實責任。注重建章立制。以鎮(街道)為單位,科學制定代辦員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,健全“紅色代辦”問題銷號、限時結辦、服務承諾、定期回訪等工作機制,強化日常管理。建立代辦員管理考核與黨員量化積分、“紅黃榜”掛鉤機制,將代辦員日常工作表現納入量化積分和“紅黃榜”管理。強化激勵保障。結合每年1次的代辦員“互學互評”活動,選樹一批“郎川堡壘”和“郎川先鋒”,進行廣泛宣傳。整合文明創建等多方資金,依托村級“公益銀行”,實行代辦服務積分,為每名二級代辦員發放“紅色存折”,根據代辦情況在“存折”上進行積分,所得積分可兌換日常生活用品,著力增強代辦員的獲得感和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