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郎溪縣聚焦新時代黨員教育新要求,堅持“因材施教”,不斷優化黨員教育培訓“供給側”,聚力提升黨員教育“吸引力、針對性、實效性”,著力推動黨員教育見行見效。
精準滴灌強根基,聚力提升黨員教育“吸引力”。分層分類定制課程。以縣委黨校為“主陣地”,構建“1+9+X”縣鎮村三級教學體系,覆蓋全縣9個鎮級教學點和96個村(社區)教學點,形成“黨性錘煉+技能提升+實踐歷練”的特色課程矩陣。結合農村黨員實際需求,開發“紅色課堂”“技能課堂”等專題課程,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、黨章黨規黨紀、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作為必修內容,并融入本地紅色資源案例,增強理論教育的感染力和針對性。深挖活用本土資源。依托縣內紅色教育基地和實訓基地,打造“沉浸式”教學場景,開展“行走的課堂”“我在郎川河畔講紅色故事”等特色活動,將黨史故事、先進典型融入教學實踐,讓黨員在實景教學中砥礪初心使命。圍繞鄉村振興、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,開設“法治課堂”“技能培訓課堂”,助力黨員提升服務群眾能力。動態更新學習內容。通過“線上問卷+線下走訪”雙渠道收集黨員學習需求,定期更新課程庫,如針對農村黨員技能短板,聯合農業部門開展“田間課堂”;針對社區黨員治理難題,增設“矛盾調解案例分析”課程,確保教育內容接地氣、解難題。
多元賦能激活力,聚力提升黨員教育“針對性”。建強線下陣地。優化基層教學設施,夯實全縣140個遠教站點建設,在52個黨員活動室和為民服務大廳安裝電視機,打造“全場景”學習站點,實現“黨組織建到哪里,教育陣地就延伸到哪里”。通過“主題黨日”“三會一課”等制度,組織黨員干部深入一線開展理論宣講、座談交流,近年來累計舉辦“微型黨課”活動140余場,覆蓋黨員超1.5萬余人次。做優線上平臺。整合共產黨員網、先鋒系列平臺、“學習強國”APP等新媒體資源,依托微信公眾號開設“高質量發展黨員先鋒行”“人才風采”“選派滿天星”等50余個專欄,制作發布黨員教育電視片30余部,形成“指尖課堂”矩陣。用好“郎溪先鋒”系列平臺載體,定期推送學習課件,確保流動黨員、老黨員“不缺課”。創新互動形式。探索“案例教學+實踐演練”模式,組織黨員參與“矛盾糾紛模擬調解”“鄉村振興項目策劃”等情景化教學,推動黨員從“被動聽”向“主動學”轉變。開展“黨員教育月”活動,設置知識競賽、演講比賽等環節,激發黨員學習熱情。
學用貫通促發展,聚力提升黨員教育“實效性”。建立閉環管理機制。將黨員教育納入黨建工作重點內容,落實各級黨員教育培訓備案制度,明確責任主體、具體舉措和時間節點。建立訓前需求調研、訓中過程管理、訓后效果評估的全鏈條管理體系,對黨員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問效,將學習成果作為民主評議黨員、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。立足實際需求。持續深化“黨課開講啦”“學習身邊榜樣”等活動,不斷豐富黨員教育載體。加強黨員教育師資隊伍建設,通過“內培外引”的方式,既從本縣黨校教師、優秀黨務工作者中選拔培養講師,又邀請高校專家、模范典型前來授課,因地制宜開展教育培訓,不斷提高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。推動實踐轉化。搭建“學用轉化”交流平臺,定期組織黨員分享學習成果和實踐經驗,促進共同提高。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“組織爭先進 黨員爭先鋒”等實踐活動,在服務群眾中檢驗學習成效。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、劃分黨員責任區等方式,引導黨員在文明創建、鄉村振興、基層治理、防汛抗旱等工作中沖鋒在前,示范帶動群眾參與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